学术名著导读
原著带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30 11:21:04   点击数:

篇目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撰写于1843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在法国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导言》是为了推动德国思想界由宗教批判向现实世界批判的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将德国社会变革的目标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提升到无产阶级的人的解放的高度而写作的。

19世纪前半叶,德国正在经历从封建专制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正在由法国转移到德国。适应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1835年至1845年,在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以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原名施密特)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

青年黑格尔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展开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深刻地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但费尔巴哈却停留于此,未能进一步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囿于资产阶级的立场,也都未能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眼界。

马克思写下了《导言》一文,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憧憬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幅宏伟的远景和蓝图

《导言》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进一步概括和发展了他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得出的结论。为了推动德国思想界从宗教批判向现实世界批判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将德国社会变革的目标从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提升到无产阶级的人的解放的高度而写作的。


01




哲学不是用来解释世界,而是用来改造世界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这句话是导言的开篇的第一句话,实际上写确实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德国的宗教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且是由费尔巴哈结束的,来源于费尔巴哈所著的《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在此时坚决地站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他认为费尔巴哈是超越黑格尔的唯物主义者。当然,马克思在此时就表现出与费尔巴哈的不同之处,“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表明马克思已经关注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被宗教所掩盖的世俗世界,说通俗一些就是,只是揭露宗教是远远不够的,哲学不是用来解释世界,而是用来改造世界的。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无论是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还是近代的认识论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都只是强调哲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存在,却忽视了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现实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忘记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哲学只有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才有其存在意义这一理论原则。


可以说,和认识世界相比,改造世界是高级的,认识只不过要归结过去和现实,而改造则要在此基础上超越现实,走向未来;“归结”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只是完成人的认识世界的过程,而“超越”则是改变和创造世界,它更要完成体现人的真正本质力量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归结”只是发现规律,“超越”则更要运用规律,去完成认识的真正目的和根本任务;归结是为超越服务的,或者说,只有在改造世界那里,解释世界才能获得意义。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评价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面对现实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是“不结果实的花”。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发现了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科学实践观,才能使在此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最终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


02




革命的作用。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批判的武器”指理论、辩论;“武器的批判”指物质力量、革命实践。

马克思认为,德国哲学一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不敢在现实中实现革命。因此,《导言》指出:解决该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革命实践:革命是群众的事业,是要实现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革命不仅需要理论(批判的武器),而且需要物质基础、需要物质力量(武器的批判)


(2)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摧毁或扫除历史前进的障碍。


②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由于社会革命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而且,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③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03




生产力的作用。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这里强调了生产力的作用(虽然并没有提到生产力)革命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下才能成功,不能超越现实条件急于冒进,被动因素就是物质力量,而相对的主动因素就是革命理论和意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了理论的实现程度和高度。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因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04




提出“人的解放”与无产阶级的使命。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与提出“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相联系,马克思明确肯定无产阶级是这一解放的物质承担者和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是“非市民社会阶段的市民社会阶级”即资产阶级社会自身的对立面、否定方面,是“人的解放”的动力和承担者,是唯一能够从根本上进行革命、摧毁一切奴役制、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


(1)首先,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工业运动的产物,“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是“人为造成的贫民”。


(2)其次,无产阶级是一个“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特别的阶级,无产者的贫困不是局部的贫困,而是普遍的贫困,不是一般的贫困,而是资本主义工业运动必然不断产生的赤贫。


(3)最后,“工业运动”和资本主义制度人为造成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阶级,也就剥夺了无产老作为“人”的自由、人权和人格。因此,无产阶级所受到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无产阶级“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


马克思在《导言》中明确了在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过程中哲学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这也是整个《导言》的结论。


马克思在这里用“头脑”和“心脏”作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哲学和阶级、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强调,哲学只有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变成现实。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也离不开哲学,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获得解放。


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


(1)在《导言》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出发,剖析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本质,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批判的关系,阐释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


(2)《导言》蕴涵着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观的胚芽,特别是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正如列宁后来指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支点”,“马克思首次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


因此,《导言》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马克思与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马克思不再把人的解放仅仅归结于政治的解放。当然,《导言》作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不可避免地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当代价值

学习《导言》,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特别是深刻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的解放的宏伟目标,坚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

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不懈奋斗。

来源:马路姐马理论考研


版权所属: 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汇集全球电竞赛事平台   2018-2025 .     陕ICP备10002064号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联系电话:029-85583835(雁塔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