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经典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也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1956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而国际上出现的波匈事件也在国内引起部分民众的思想波动。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无策,或者习惯于把一些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毛泽东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段文本
许多人对于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分辨不清,容易混淆在一起。应该承认,这两类矛盾有时是容易混淆的。我们在过去工作中也曾经混淆过。在肃清反革命分子的工作中,错误地把好人当坏人,这种情形,从前有过,现在也还有。我们的错误没有扩大化,是由于我们在政策中规定了必须分清敌我,错了就要平反。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这个规律,列宁讲得很清楚。这个规律,在我国,懂得的人逐渐多起来了。但是,对于许多人说来,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这样,就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和革命同盟军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中国社会具体矛盾,形成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认为应当分清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也会有矛盾;矛盾不断的出现与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就是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出发,从人民立场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文本浅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需要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清并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马院